一张张照片,呈现了七十年的光辉足迹;
一个个故事,描述了七十年的难忘岁月;
一页页篇幅,贯穿了七十年的风雨历程;
一颗颗赤诚,彰显了七十年的爱国情怀。
泰山不辞杯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翻开米兰华侨华人工商会70年的历史长卷,仿佛让我们看见了先贤们一路前行的点点足迹。他们情系侨胞,倾心倾力;他们视会如家,无怨无悔;他们高风亮节,积极奉献,谱写了一首首荡气回肠的动人篇章。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70年在历史的长河里,也许匆匆已过。然而在人的一生中,70年几乎已占据了全部。由娃娃落地到白发苍苍,从年少轻狂到老骥伏枥,脸上已刻满了岁月的沧桑。70年的漫长历程,对于一个侨团来说,是多么的艰辛和不易。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风霜雪月。历任会长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工商会的壮大和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这其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事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因此,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把这些优秀传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与其说《一路前行》是一本纪念册,不如说这是一本沉甸甸的工商会的"侨史"。它集中体现了旅意华侨华人顽强拼博,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因此,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更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历史象似一枚镜子,同时也是一份担当,更象一个心结。也许笔者没有精练而华丽的词汇来描述,但是要以真实的笔触把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给呈现出来,让后人知道旅意华侨华人先贤们是如何从艰难中起步,艰苦奋斗,走向成功,迈向未来。希望这本纪念册的出版,能够为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米兰华侨华人工商会发展的所有热心人士,勾起一段回忆,带来一丝感动,留下一份印记。(总编:周建煌,副总编:陈金满,编辑:欧 文) (来源 2017-07-15 新欧洲侨报 )
廖巧明这个名字,在意大利侨界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旅居意大利历经45年的漫长岁月,主要是廖巧明先生心中装着助人为乐、服务侨胞的高尚品德,更有一颗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不变情怀。
年少气盛 ,16岁离乡
1968年,中国与意大利尚未建交,当年只有16岁的廖巧明因其在意父亲的申请,独自一人告别家乡,先从广州出发来到澳门,又途经香港,最后到达意大利。
初到欧洲意大利这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眼前的一切对于刚从山沟里出来的廖巧明来讲,显得陌生、新鲜,又格外诱人。博罗尼亚市是他到意大利后的第一站,位于意大利中部,这里是艾米利亚涅大区的首府,又是连接意大利南北的交通枢扭,不但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而且经济发达,是北部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该城市的建筑别具一格,到处呈显出一片砖红色的基调。紫红色的砖墙,整齐的街道,别致的教堂,还有优美的环境,热情的市民。这一切深深地吸引着廖巧明,他在这里一呆就是30余年。博罗尼亚市成为他名符其实的第二故乡。
廖巧明的父亲是位老华侨,1963年旅居意大利,长期以来从事皮包加工业。廖巧明一到博罗尼亚,就在他父亲厂里干杂活,不久学会了裁剪、送货等,成为他父亲的得力助手。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廖巧明的父亲拓展事业,在米兰开了一家“西湖饭店”。于是,把工厂全权交给廖巧明打理。从此,他成为一位真正的“老板”。意大利皮革制造业相当有名,产品畅销欧美等国家。独当一面后的廖巧明一边管理好工厂内的事情,一边出去考察市场需求,寻求适销对路的产品进而投产,因此生意越来越红火。而他老爸时代的老设备因效率低已不适应皮包制造业发展的要求,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他大胆地购进了先进的机器设备,使产量比过去提高了近十倍。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廖巧明非常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他专门指定一名老师傅负责产品质量。据说,凡是他厂生产的皮包没有一个“退货”的记录。因此,老客户非常满意,新客户接踵而至,他在事业上迎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春天。2000年,廖巧明的父亲因年纪大身体欠佳的原因,把米兰的“西湖饭店”交给了他。之前很少过问餐馆的他,面临新的考验。自他接手米兰“西湖饭店”后的第二个年头,国内的非典疫情突如其来,意大利的中餐业也遭受严重冲击,一时间中餐馆门可罗雀,生意一落千丈,部分中餐馆因无法支撑而被迫关门。2004年,又刮起了“禽流感”风暴,使本已元气大伤的中餐业再度受挫,“西湖饭店”也不例外。廖巧明果断地作出了“改头换面”的决定,把中餐改为“日本料理”。2005年,他花了近30万欧元改造装修,一间“季”字招牌的日本料理店热闹开张,没想到生意格外红火,顾客盈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新开张的“季”字招牌成为米兰有名的日本料理店。海外事业有成为廖巧明到国内投资兴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2007年1月,他投资2000多万人民币,买下了瑞安长白桥水电站的经营权。至此,在他的名片上又多了一个醒目的头衔——瑞安市长白桥水电有限公司董事长。
艰苦创业,服务侨胞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的足迹;有华人生存和发展的地方,就有华人的社团组织。廖巧明踏上意大利博罗尼亚市的第二年,这里就成立了旅意中区华侨华人联谊会,他的父亲担任该会的第一常务副会长。在其父亲的影响下,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廖巧明就担任该会的常务理事,经常协助联谊会做好联络侨胞、服务侨胞工作。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又肯帮助别人,因此深受当地侨胞的尊重和好评。1990年,他被推选为旅意中区华侨华人联谊会第一常务副会长,1993年换届选举时他被推选为新一届会长。在担任中区联谊会会长期间,廖巧明还干了一件让旅意华侨广为称道的大事。因为联谊会缺乏办公和活动场所,通常开会都要去人家餐馆或工厂里进行。他上任后,马上与当地市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经过他的努力,市政府很快落实了中区联谊会活动场所。一处120平方米的别墅由联谊会免费使用,房子的房租、水电费、管理费等全部由当地市政府负责。这在海外侨史上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创举”。也因为这个“创举”,廖巧明更加受到广大侨胞的敬佩。
2000年,廖巧明从博罗尼亚移居到米兰市。米兰是意大利第二大城市,也是华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2002年4月,旅意北部瑞安同乡会在北米兰宣告成立,廖巧明被瑞安箱推选为首任会长。2005年10月,旅意北部瑞安同乡会举行换届选举,他再次连任;直至2012年连续担任三届旅意北部瑞安同乡会会长。由此可见,廖巧明先生在当地华侨华人特别是瑞安籍侨胞中的威望。2001年,廖巧明来到米兰后不久,就与当地近30位侨界精英一起,创办了一份中文报纸——《欧洲侨报》,他是董事会的副董事长。《欧洲侨报》的诞生,不但为旅意华侨华人提供了文化、信息等方面的便利,同时为推动中意文化、经贸、人员等方面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侨报》正成为意大利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
乡音不改,情系故土
作为炎黄子孙,无论你生活在何处,最关心的是祖国,最思念的是故乡,最牵挂的是家乡的亲人。廖巧明1952年出生在瑞安市永安乡呈店村,他虽然远离家乡40多年,但那里的一山一水仍记忆犹新。问他对家乡的感受时,廖巧明直率地说:“家乡,在我心里永远无法忘怀。”的确是这样,多年来,每当他知道家乡要修桥筑路或者遇到特殊困难时,他都会毫不犹豫地给予大力支持。
2003年,在得知家乡瑞安仍然有部分学生无钱上学,他上任后不久的“第一把火”放在支持家乡教育事业上,自己带头捐款,在他的带领下,很快就筹得10万元人民币,然后一次性交给市教育局,解决了40位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草岱是永安乡的一个贫困山村,全村有500多人,由于地处偏僻,经济落后,该村尚未通公路,村民出行极为不便,严重地阻碍了该村的经济发展。2005年,该村“村两委”准备建造一条连接永安公路的通村公路,资金缺口大。廖巧明知道情况后,立即与旅居意大利的几位侨胞商议,经过他的宣传发动,很快就筹集到10万元人民币,然后他亲自把这笔钱送到当地村干部手中。2008年,他又帮助家乡患有白血病的村民林元锡解决医药费。2008年得知四川大地震的消息后,他组织瑞安同乡会向灾区捐赠了40多万元人民币。2009年,意大利北部瑞安同乡会又捐助了家乡的10个贫困学生上大学,其中廖巧明一个人就捐助了2个学生。2012年元月,他在瑞安参加政协会议期间,了解到曹林镇东岙村村民林元锡因患有“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所需医药费巨大,由于其家境清贫无力支付。于是,他主动和参加政协会议的其他侨领一起慷慨解囊,为林元锡筹资2.8万元人民币,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2012年,在廖巧明会长带动下,旅意北部瑞安同乡会在安徽广德捐建了一座600平方米希望小学,一次由瑞安会投入90人民币,其中他的个人捐资10万元人民币。2013年他向瑞安公安基金会捐资5万元人民币;2015年向瑞安市侨联“华侨历史陈列馆”捐资5万元人民币。多年来,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廖巧明坦言,具体数额真的记不清楚了,大概在200万人民币左右。
侨界翘楚,德高望重
20多年来,廖巧明不但为侨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为侨团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他是一位备受侨胞尊敬的侨领,实乃德高望重。也正因为如此,他多次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关怀。2000年,朱镕基总理访问意大利时,亲切接见了包括廖巧明在内的当地侨界代表。在合影留念时,廖巧明正好站在朱总理的后面。他记忆犹新地说:当时,与朱总理握手后,朱总理问他从事什么行业?工人工资多少?他都一一回答。当朱总理了解到现在海外华人的社会地位比以前明显提高时,高兴地频频点头。廖巧明先后受到江泽民、李鹏、乔石、朱镕基、李瑞环、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唐家璇、李肇星等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诚如廖巧明所说的:“祖国是我们的母亲,只有祖国的日益强大,才是我们海外华人的最有力靠山。”“衷心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明天更加美好!”这是每一位旅居海外侨胞的共同期盼。
(撰文 周建煌)